来源: 网络 2025-11-24
一、 传统手工清洗的痛点与风险
在全自动清洗器普及之前,内窥镜的再处理主要依赖人工操作。这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:
流程标准化难: 每个操作者的习惯、熟练度、责任心都不同,导致清洗流程无法完全统一,存在“盲区”和“死角”。
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高: 操作人员需要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、血液和化学消毒剂,面临严重的生物和化学危害。
人为失误不可避免: 繁琐的步骤中,任何环节的疏忽(如某个通道漏洗、消毒剂浓度配比错误、浸泡时间不足)都可能导致消毒失败。
效率低下,资源浪费: 纯手工操作耗时耗力,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,且水和化学试剂的用量难以精确控制,造成浪费。
记录追溯困难: 手工记录容易出错或遗漏,一旦发生感染事件,难以进行有效的追溯和质量分析。
正是这些痛点,为全自动内窥镜清洗器的应用提供了必然性。
二、 全自动内窥镜清洗器如何成为“关键一环”?
全自动清洗器通过技术手段,系统性地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,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全自动流程:标准化与一致性
预设程序,一键启动: 设备内置了符合国际和国内标准(如AAMI ST91, EN ISO 17664等)的清洗消毒程序。操作员只需将内镜正确装载,选择对应程序,设备即可自动完成从初洗、酶洗、漂洗、消毒、末次漂洗到干燥的全过程。
杜绝人为干预: 整个过程在密闭环境中进行,排除了人为因素干扰,确保了每一批次、每一根内镜都能得到同等质量的处理,实现了流程的100%标准化。
2. 杜绝交叉感染:物理隔离与精确控制
全封闭循环系统: 清洗、消毒过程在独立的密闭舱体内完成,内镜的内外通道均与机器管路连接,形成独立的循环。这彻底避免了不同内镜之间、内镜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叉污染。
自洁功能: 高品质的清洗器具备自身管路的消毒程序,在处理完内镜后,可以对机器内部进行清洁和消毒,防止机器本身成为污染源。
膜过滤技术: 末次漂洗用水通常采用0.2μm或0.1μm的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,确保用于最终冲洗的水是无菌的,这是防止二次污染的关键技术。
3. 院感防控的关键:可追溯性与数据管理
自动记录,精准追溯: 设备会自动记录每一次循环的关键参数,包括:
时间与日期
操作者ID
使用的程序
各阶段温度、压力
消毒剂浓度(通过自动监测)
循环是否成功完成
形成电子“身份证”: 这些记录可以与内镜的唯一标识码关联,为每一根内镜的处理过程生成一份不可篡改的电子“身份证”。一旦发生疑似感染,可以迅速、精准地追溯到问题环节,为院感调查提供有力证据。
数据化管理: 所有数据可上传至医院信息系统,实现科室、医院乃至区域范围内的质控数据汇总分析,为持续改进院感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