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医疗器械网百科> 神经血管支撑导管系统的特点和使用场景

神经血管支撑导管系统的特点和使用场景

来源: 网络 2025-07-21

神经血管支撑导管系统(Neurovascular Support Catheter System)

神经血管支撑导管系统是一种专为神经介入手术设计的微导管系统,用于高选择性血管插管、栓塞、取栓或支架输送。其核心特点是高柔顺性、精准导航和稳定支撑,适用于颅内、脊髓等纤细迂曲的血管路径。


1. 核心特点

(1) 导管设计优势

特性 作用

超柔顺头端 硅胶/聚合物涂层,减少血管损伤(如血管痉挛或穿孔)。

多段硬度渐变 近端刚性提供推送力,远端柔软适应迂曲解剖(如虹吸段)。

大内腔设计 兼容多种器械(微导丝、弹簧圈、支架等),减少交换操作。

显影标记 头端/近端铂金标记,便于透视下精准定位。

(2) 技术参数

直径:1.2F-3.0F(0.4-1.0mm),适配颅内小血管。

工作长度:150-200cm,满足经桡/股动脉入路需求。

耐压性:耐受≥300psi注射压力(如Onyx胶栓塞)。

2. 使用场景

(1) 神经介入治疗

应用领域 具体术式 代表病例

动脉瘤栓塞 弹簧圈填塞、血流导向装置输送 颅内囊状动脉瘤(前交通动脉瘤)。

动静脉畸形(AVM) 液态栓塞剂(Onyx®)注射 Spetzler-Martin Ⅱ-Ⅲ级AVM。

急性缺血性卒中 取栓支架(如Solitaire™)或抽吸导管引导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。

血管痉挛治疗 动脉内灌注尼莫地平或球囊成形 动脉瘤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。

(2) 脊髓血管介入

脊髓AVM栓塞:超选插管至脊髓前/后动脉。

硬脊膜动静脉瘘(DAVF):经微导管注入胶体栓塞剂。

3. 操作流程(以动脉瘤栓塞为例)

通路建立:

6F导引导管置入颈内动脉/椎动脉,微导丝(0.014")引导支撑导管至目标血管。

超选插管:

支撑导管提供稳定平台,微导管(如Echelon™)在导丝引导下进入动脉瘤腔。

治疗实施:

经微导管填入弹簧圈或注射Onyx胶,支撑导管维持通路稳定性。

撤出系统:

确认栓塞完全后,缓慢回撤导管,避免牵拉血管。

4. 优势与挑战

(1) 优势

✅ 高到位率:可达M3/P3级远端分支(传统导管难以到达)。

✅ 减少并发症:柔顺头端降低血管夹层/穿孔风险。

✅ 多功能兼容:适配取栓、栓塞、支架等多种器械。


(2) 挑战

⚠️ 学习曲线陡峭:需熟练掌握“同轴技术”和扭矩控制。

⚠️ 血管痉挛风险:长时间操作可能诱发痉挛(需备用尼莫地平)。

⚠️ 费用较高:专用神经导管成本显著高于普通微导管。


5. 代表产品与选型

品牌 产品 特点

Medtronic Phenom™ 27 大内腔(0.027"),兼容大多数取栓支架。

Stryker AXS Catalyst™ 7 7级硬度渐变,适合迂曲路径。

Terumo SOFIA™ EX(远端抽吸导管) 联合取栓支架提高再通率。

MicroVention Headway™ Duo 双腔设计,同步栓塞与灌注。

选型建议:


取栓治疗:大内腔导管(Phenom 27)+支架取栓(Solitaire)。

栓塞治疗:高柔顺导管(Echelon 10)+Onyx胶。

小儿患者:更细导管(1.2F-1.7F)降低血管损伤风险。

6. 并发症及处理

并发症 原因/表现 处理措施

血管穿孔 导管/导丝穿透血管壁 立即撤出导管,鱼精蛋白中和肝素(如使用),必要时球囊封堵。

血栓形成 导管内血流停滞或高凝状态 术中持续肝素化冲洗,术后抗血小板治疗。

器械卡顿 弹簧圈或支架与导管嵌顿 尝试轻柔旋转回撤,避免暴力牵拉。

7. 未来发展趋势

智能导管: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血管阻力(如AI预警穿孔风险)。

生物可降解涂层:减少血栓形成(如肝素/NO释放涂层)。

混合现实导航:AR技术叠加血管3D模型引导插管。


相关产品

二维码

二维码

二维码
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