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网络 2025-11-21
在传统医院的繁忙走廊里,我们常常能看到护士们推着治疗车,手持厚厚的病历夹和执行单,穿梭于病房之间。核对、配药、注射……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人工的“三查七对”。然而,在高强度、快节奏的工作下,人力的“防线”有时会面临挑战。如今,随着信息技术的浪潮,移动护理系统正悄然改变着这一格局,护士手持终端轻轻一扫,便为医嘱执行筑起了一道全新的、更智能的安全防线。
在移动护理系统普及之前,护理工作主要面临几大挑战:
身份核对风险:仅靠“床头卡+询问”的方式核对患者身份,对于意识不清、语言障碍或相似姓名的患者,存在极高的差错风险。
医嘱传递延迟:医生开立新医嘱后,需要经过转录、打印、分发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护士手中,信息传递存在时间差和潜在的转录错误。
执行记录繁琐:护士完成一项操作后,需手动在纸质记录单上签名、打钩、填写时间,不仅效率低下,还可能出现漏记或补记,导致护理记录不完整、不准确。
信息无法追溯:一旦发生用药不良事件,要追溯整个执行流程的每一个细节,如同大海捞针,过程复杂且耗时。
这些痛点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负担,更重要的是,它们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。
移动护理系统的核心,是将护理工作站“搬”到了护士的手中。通过人手一台的手持终端(PDA),结合患者腕带、药品条码、输液袋条码等物联网标识,实现了护理工作的闭环管理。
1. 扫码核对:构筑“双重保险”
这是移动护理系统最核心、最基础的应用。护士在执行用药、输液、治疗等操作前,必须进行“双重扫码”:
第一步:扫描患者腕带。PDA屏幕立即显示出该患者的姓名、床号、住院号等关键信息。
第二步:扫描药品/输液袋条码。PDA屏幕会同步显示出药品的名称、规格、剂量、用法、执行时间等医嘱详情。
系统自动进行智能匹配:
匹配成功:PDA提示“核对正确”,护士方可执行操作。同时,系统自动记录下执行的护士姓名、精确到秒的执行时间。
匹配失败:如药品错误、患者不匹配、时间未到等,PDA会立即发出声光报警,并显示错误原因,强制中断操作,将差错拦截在发生之前。
2. 实时获取信息:告别信息滞后
医生在HIS(医院信息系统)中开立的新医嘱、化验单、检查申请等,会实时同步到护士的PDA上。护士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最新的医嘱信息、患者生命体征、检查检验结果,无需再往返于护士站和病房之间,实现了“信息多跑路,护士少跑腿”。
3. 即时记录:让护理痕迹“活”起来
完成操作后,护士只需在PDA上点击“确认执行”,相关信息(执行人、时间、内容)便会自动、实时地回传并记录到护理文书系统中。这不仅解放了护士的“笔杆子”,更保证了护理记录的即时性、准确性和完整性,为医疗质量分析和法律追溯提供了可靠依据。
4. 智能提醒与闭环管理
系统还具备智能提醒功能,如用药时间提醒、生命体征测量提醒等,帮助护士合理安排工作,防止遗漏。从医嘱开立、转抄、核对、配药到最终执行并记录,移动护理系统将整个流程串联成一个信息化的闭环,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,环环相扣,大大提升了医疗质量。
移动护理系统的应用,为医院、护士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:
对患者而言:
安全最大化:通过技术手段将人为差错率降至最低,是患者安全最坚实的保障。
体验更佳:护士有更多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和健康宣教,提升了就医体验和满意度。
对护士而言:
效率提升:减少了大量文书工作和无效奔波,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的病情观察和直接护理中。
工作减负:智能化的核对和记录流程,降低了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感。
专业赋能:实时获取全面的患者信息,帮助护士做出更精准的临床判断。
对医院而言:
质量可控:实现了护理过程的标准化和精细化,便于管理层进行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。
管理增效:海量的实时数据为医院进行成本核算、绩效评估和资源优化提供了决策支持。
品牌提升:智慧化的护理水平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,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